伍超群“零添加”差异化营销闯新路 千禾味业低价定增近2倍扩产或难消化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潘瑞冬

凭借在15年前就提出的“零添加”概念,伍超群带领千禾味业(603027.SH)一路超越。

2022年,千禾味业交出一份史上最亮眼的业绩,全年实现营收24.36亿元、归母净利润3.44亿元,增速超过一众同行。2023年一季度,其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持续高增,双双增长超1.6倍。

1996年开始创业,从酱油原料供应商转型为生产酱油,超前提出“零添加”概念,精明的伍超群带领千禾味业成功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之路,在海天味业添加剂事件催化下,更是凭借“零添加”概念实现高速增长。

然而,在业绩创新高之际,伍超群却因欲低价包揽公司定增,引发质疑。

根据定增预案,千禾味业拟向伍超群定增5亿至8亿元,投入“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如果按照千禾味业4月14日收盘价22.53元/股计算,伍超群可坐享约74%的浮盈。

更遭到广泛质疑的是,在现有产能未全部利用的情况下,千禾味业此次拟近2倍扩产,是否有必要?随着消费者对添加剂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以及其他品牌加入竞争,伍超群依赖的“零添加”概念还能火多久?

“零添加”概念营销红利释放

能在巨头云集的酱油行业站稳脚跟,伍超群靠的是精明的经商头脑和超前的营销手段。

1996年,改革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当时27岁的伍超群敏锐地看到时代机遇,与兄长伍学明携手创业,成立四川省恒泰食品添加剂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进入酱油上游环节。

创业之初,恒泰实业主要从事焦糖色等食品添加剂业务,产品主要供应海天、李锦记等酱油巨头。

经过五六年的发展,市场上酱油添加剂的供应商越来越多,伍超群发现恒泰实业的生产利润在不断变薄,于是把目光转向了下游酱油行业。2001年,恒泰实业正式从一家焦糖色生产商变身为调味品销售商,更名为“千禾”,曾经的客户变成了竞争对手。

当时的酱油市场,海天、厨邦、加加、李锦记等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想在这种巨头已瓜分的市场分一杯羹,对伍超群来说并不容易。

但精明的伍超群意识到,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酱油的高端消费市场还存在空白。于是,他在2008年首提“零添加”概念,差异化打入中高端酱油市场。

2016年,千禾味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当年,公司实现营收7.71亿元、归母净利润1亿元。虽然规模较小,但在伍超群的创业路上算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到2022年,在海天味业添加剂事件催化下,千禾味业业绩高速增长,全年实现营收24.36亿元,同比增长26.55%;归母净利润3.44亿元,同比增长55.35%。营收及净利润分别较上市当年增长2.16、2.44倍。

与同行相比,千禾味业的业绩增速也相当亮眼。

数据显示,2022年,恒顺醋业、中炬高新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2.98%、4.41%;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04%、-179.82%。酱油龙头海天味业则在2022年前三季度交出史上最差的成绩单,净利润下滑0.86%。

2023年一季度,千禾味业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8.19亿元、1.452亿元、1.448亿元,同比增速惊人,分别为69.81%、162.94%、168.57%。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零添加”营销的一次重大胜利。

伍超群低价包揽定增引质疑

在业绩高速增长之际,伍超群却因欲低价包揽公司定增,引发外界质疑。

4月12日,千禾味业披露定增进展,称定增申请获上交所审核通过。根据定增预案修订稿,千禾味业拟募资5亿元至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次定增的对象仅为控股股东、实控人伍超群一人。

而伍超群认购的资金来源并非为自有资金,而是来源于质押,千禾味业在针对证监会的反馈回复中称,伍超群拟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质押其持有的股票筹措资金。

此次定增发行定价为12.92元/股,如果按4月14日千禾味业的收盘价22.53元/股计算,伍超群可坐享约74%的浮盈。

而外界除质疑伍超群低价增发进行套利外,此次募资扩产的必要性也受到存疑。

千禾味业此次“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中,拟新增年产50万吨酿造酱油、10万吨料酒产能。

而截至目前,千禾味业酱油的总产能为32万吨,料酒产能为5万吨。上述项目建成后,其酱油产能将提升至82万吨,增加1.56倍;料酒产能将增至15万吨,增加2倍,数倍扩产带来产能过剩的担忧与质疑。

而且,根据定增说明书,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千禾味业的酱油产能利用率为82.9%、86.03%、85.5%;食醋的产能利用率为63.16%、52.46%、57.32%;料酒的产能利用率为39.08%、46.06%、50.2%。

可以看到,除了酱油的产能利用率在85%左右外,食醋和料酒的产能利率用处于较低水平,在不扩产的情况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除了产能在未来可能存在消化压力外,随着消费者对零添加以及食品添加剂认识的深入,千禾味业的“零添加”营销还能走多远也要打一个问号。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虽然去年千禾味业业绩增速迅猛,但“零添加”这种概念只是一种噱头,是差异化营销的一种方式。他进一步指出,并不一定零添加就适合消费者,其实从国家政策端来说,并不提倡零添加。

而且,包括厨邦在内的调味料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零添加产品,酱油巨头海天味业也在2014年推出“零添加”酱油,行业竞争也在加大。

现在的千禾味业,似乎又回到了当初伍超群首提“零添加”概念前的时候,未来在高端市场重新与海天味业、李锦记、厨邦等老对手再一次交锋,将不可避免。

这一次,伍超群将如何应对?


湖北健康管理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