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林彪打仗不如你,你就担任二十一兵团司令员吧!”
1949年,在春风乍起的长沙,毛主席这样对着一位国民党降将说道。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他荣获上将军衔!
他就是陈明仁,一位从黄埔出来的王牌将领,一位在抗战中屡建奇功的中将,一位在解放战争中让林彪元帅屡屡碰壁的名将。
他曾经一位忠心耿耿的蒋介石信徒,他的同学说:“在他心目中,只有两个人值得敬仰:一个是已经牺牲的刘尧宸团长;一个是还活着的蒋介石。”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蒋介石的忠臣良将,在1949年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选择,一个让人民欢呼雀跃的选择,一个让蒋介石气急败坏的选择。
这位被称为“唯独崇尚蒋介石”的将军,在湖南发动了和平起义,造了蒋介石的反!
—以下,请细品—
(一)身材高大、性如烈火,悍不畏死的骁将
黑发如针、眉黑如墨、身材高大、宽背阔肩、笔挺军姿……这是见过陈明仁将军的人对他的第一印象——这一定是一个职业军人!
他的性格也如他的外貌一样,卓尔不群,桀骜不驯,一触即发,发起火来目中无人。
陈明仁性暴烈,敢于当面顶撞蒋介石。他的亲友和部下都很怕他。他发怒时下嘴唇一扁一扁,吹胡子瞪眼,让人不寒而栗。部下们私下里都叫他“扁嘴巴”。
陈明仁傲骨如鲠。有黄埔同窗这样说:“他从来不把上司放在眼里,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在他眼中都不值一提。在他心目中,只有两个人值得敬仰:一个是已经牺牲的刘尧宸团长;一个是还活着的蒋介石。”
陈明仁出生于湖南醴陵,要说起来,他们家的故事,就值得单独开一场书来讲。
陈明仁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的祖父是一个雇农,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长工”。但是这个雇农却供出了一个能读书的儿子——陈明仁的父亲陈保廉。
陈保廉精通文墨,虽然没有做过清朝的官,但也是远近闻名的“绅士”。
1954年,陈将军夫妇在湛江
陈保廉有三个儿子:长子明仁、次子明智、三子明信。
三兄弟中最有出息的就是明仁。明信则一直跟随在明仁身边,担任他的警卫团长。
1920年,陈明仁考上了长沙兑泽中学。在那里,他和同学们常常讨论反袁护国运动中的蔡锷和抗日战争中的朱德等革命先驱。每当谈到这些人物时,他都会兴奋不已。
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革命大本营,并建立了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
这个讲武堂的校长、教育长都是醴陵人,陈明仁拿着自己族中长辈的一封推荐信,来到这里入学。
后来,讲武堂校长奉命带兵北伐,讲武堂的学生大都跟着北伐去了。陈明仁等年纪小的,剩下一百来人,则被编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继续读书。
1925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在蒋介石的率领下,发起东征,目标是消灭陈炯明的残部。在出发前,见习排长陈明仁突然发高烧。他拒绝了后送医院的建议,坚持要跟随部队上阵。
东征军到达前线后,首先遭遇了东莞的战斗。陈明仁因为生病,本来可以被安排在后方休息。但是他听到枪声,坚决推辞,忍着病痛,跑到前线去参战。
他带领一个排冲锋陷阵,在东莞城内占领了一个制高点,一个排,竟然缴获了敌人一个营的武器,立下了大功。
他的团长刘尧宸摸着他的头,夸奖说:“我以为我是世界上最不怕死的人,没想到陈明仁比我还不怕死!”
战后,陈明仁被提升为连长。
陈将军与老蒋
军队继续前进,攻打惠州。
惠州城墙高大坚固,三面环水,难以攻克。东征军用云梯登城,遭到敌人的猛烈射击,伤亡惨重。攻城关键时刻,刘团长任命陈明仁为“敢死队队长”,并亲自带领他去攻城。不料,在路上,刘团长被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当场身亡。
陈明仁悲愤万分,他把手榴弹捆在腰间,把青天白日旗插在背上,提着枪爬上云梯。这时,蒋介石正用望远镜观察战场情况。他看到了一个身影,在弹雨中勇往直前,登上了惠州城头。
蒋介石大喜过望,问道:“擎旗登城者是谁?”
有人回答:“是陈明仁。”
陈明仁成为了第一个突破惠州城墙的士兵。他在城楼上挥舞着旗帜,鼓舞着后面的战友。这两次重大功绩让他直接从连长升任营长。
三天后,在惠州召开了庆功大会。会上,蒋介石亲自下达了口令,命令全军吹响三番号向陈明仁致敬,并举起枪喊道:“向陈明仁看齐!”
当时,周总理与何应钦、苏联顾问鲍罗廷均在场,他们也跟着向陈明仁举枪致敬。
1949年9月,周总理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见陈明仁时,笑道:“打惠州的时候,我还向你举枪致过敬哩!”
抖音粉丝 https://www.bixuge.com/seo/